尊龙凯时AG新闻
“双一流”建设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33期👌:首届“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论坛”顺利举办
作者: 时间:2020-12-23贯彻“四史” 砥砺前行
2020年12月20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北京尊龙凯时AG娱乐平台注册官方网站新闻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课题组承办的首届“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次论坛同时作为北京尊龙凯时AG娱乐平台注册官方网站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第33期𓀅,共邀十家单位新闻院所的学界和业界学者专家汇聚一堂,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从建国70年来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出发,研讨当代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及书写🎳,碰撞思想,指引方向👧🧡。
邓绍根教授作为《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1949-2019》课题首席专家代表课题组成员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1949-2019》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进展🦤。项目在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开设专栏。邓绍根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建党百年之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要求,希望以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课题为依托,打造“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论坛”💆🏿♂️,上承民国新闻史论坛♈️🧓🏻,中对新中国新闻史研究,下启未来新闻史的发展⚱️。
王润泽教授在致辞中对首届“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祝贺。她强调新闻史研究要“守正创新”,把论文做在中国的大地上📏,研究历史的真问题。她结合自己多年来新闻实践史的研究,提出新闻史研究要“守正”🐦⬛,就是要把握“新闻”这个本体🦸🏻♀️,指出新闻史未来创新的方向之一就是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文本”的新闻转向“实践”的新闻🐻🤵🏽♂️,从新闻传播活动的物质性、过程性和能动性出发🧑🏽🦳,对新闻传播构建世界的主体实践路径、环节、过程等进行考察,深入解释新闻传播的各种实践如何塑造某种群体对世界的认识🙋♂️🌤,如何在与社会各种要素的互动中构建新闻传播行业和从业群体本身🤘🏼,从中发现中国新闻实践中的独特问题,总结中国新闻实践与社会发展的独有经验,构建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阐释体系🧑🏻🦱👩🦽➡️,更好地指明新媒体前进的方向,充实全球范围内新闻学学科的中国经验。
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吴廷俊教授从三个方面为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指明了路径Ⓜ️😖。他指出,要搞清来路,锚定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起点👩🏽🔧,处理好与民国新闻史的承接👨🏻🔬;要正视困难🧑🏼🎓,以中国共产党的决议及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为“根据”,把稳方向,做实做细🛍️;要找好武器,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他还就当代新闻史书写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是缩小范围🤚🏿,不要面面俱到🙆🏼♂️,从媒体发展史、新闻宣传史着眼,将研究做深做透;第二是对面临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量🩼,统筹规划、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倪延年教授🥌,对当代新闻史的研究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是立场问题🔣,要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统观具体的研究🔧;第二是研究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事实出发开展研究👉🏿;第三是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要站得住立得起。他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当代新闻史的书写提出了建议👩🏻🏭,认为以“国家”为标准,应将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作为起点,同时还应将港澳台的新闻传播事业纳入考虑。他还分享了他对于“中国特色”一词的理解🧝🏼♂️👉🏼,他认为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探索新闻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世界新闻史研究中确立中国的“一家之说”,是新闻史研究者应该自觉坚守和努力践行的责任担当。
《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篇(1949-2009)》编撰者刘家林教授对当代新闻史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立足新时代,“登高才能望远”;二是要有宏大叙事,要体现全面性、丰富性🔔、系统性☃️、客观真实性🧞♀️;三是不要急功近利,扎扎实实花大力气,利用至少3-5年的时间↕️,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方兴东教授委托其同事钟祥铭老师向与会嘉宾展示了他近年来在中国新媒体历史研究方面的思考和成果🧕🏻,纵论数字时代传播范式转变与学科的想象力。会上介绍了他主持开展的涉及50国🎾🤽🏽♀️、500人🤏🏼、50年的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进展情况,围绕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自传播及智能传播四类传播机制,内容驱动✌🏽、用户驱动♦︎、数据驱动三大驱动以及大教堂模式和大集市模式两种传播范式,呈现了他对互联网技术进步与传播范式演变历程的总结梳理,最后指出应从媒体融合大潮中寻找概念的本质,树立数字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在技术快速演进的趋势和浪潮中👨🏫,在全球新的信息传播格局的塑造进程中💥,在主导性传播范式的转变与建立过程中,寻找立足♉️、生存与发展的新机会。
万京华高级编辑长期从事新华社史的研究,她概括了建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的三个特点✋🏿:难度比较大,但研究很有必要;史料相对比较丰富👩🌾;对丰富完善当代新闻史研究意义重大😒。
李秀云教授分享了她在当代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中的困惑和思考🤸。她将当代中国新闻史称之为“近距离”的中国新闻史,最大的优势在于历史的现场感甚至“在场感”☺️🦹🏼♀️,她希望在课题的研究中应该注意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学者的个人生活史写作🕌,使研究更加“有血有肉”,同时做好口述史史料的抢救工作🧘🏽♂️🧘🏽♀️;要以史料为支撑,揭示新闻史实的真相;要探索新闻史社会背景的认知路径🧑🍳🙇🏿,从社会史出发,以现代化为主线,以社会性、社会变化为动力,注重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生活、心理的描述🩰,加强对社会背景的整体观照🧚🏻♂️;要在研究中弥合历史书写的断裂,注意呈现20世纪新闻史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同时以不同时期的差异性为切口,丰富新闻史书写的层次。
艾红红教授援引方汉奇🚶🏻♂️➡️、宁树藩等新闻史研究前辈学者的殷殷教导,从“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新闻本体意识、内卷化等方面谈了新闻史研究的现状和方向👨⛽️,同时着眼当下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格局,指出反思新闻史研究应该如何应对完全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当务之急👩🏿🦰。
李春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对当代中国新闻职业规范的演变的研究📥👩👩👧👧,认为当代中国新闻职业规范的演变经历了产生、细化、极化和调整四个时期,提供了观察新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另一视角💅🏼。
王维佳研究员着眼新闻工作者身份的转化以及接受现代化思维的过程,分享了自己对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的思考。他认为阶段性的历史书写往往关注到局部的问题,只有放到70年的历史大场景及中外的比较中,才能看清每个阶段的变化🪶,分析其原因,把握发展的规律。
邓绍根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会和支持再次表示衷心感谢😖,认为各位学者专家的发言充满洞见🔝🏊,启发思考🎹,对课题组的下一步的研究帮助很大🐛🎸,开拓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路径🍺,夯实了研究内容☔️,将深入汲取🌱🏄🏿,认真总结经验。他进一步指出,今天是国际人类团结日,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绘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美好蓝图,为首届“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论坛”的举办开了个好头,论坛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邀请新闻史学界学人一起,和衷共济🧚🏽、共同推动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迈步新台阶,实现新飞跃。
图文:丁丽琼
编辑☂️:李宇皓
指导教师:孙权 邓绍根 吴衣巷